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公益 >> 科普宣传

    手腕痛,警惕腕管综合征

    发布时间:2024-07-24 22:14

    你知道吗?腕管综合征可是个“调皮鬼”,它总是悄无声息地“挤压”我们手部的正中神经,让我们的手变得“不听使唤”。想象一下,腕管就像是一个狭窄的隧道,而正中神经就是那个被挤在角落里的“小可怜”。

    而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就像是无形的推手,一次次地加重这种“挤压”。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或是长时间保持手腕的弯曲姿势,都是导致腕管综合征的罪魁祸首。你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时的疲劳,休息一下就好了。然而,正是这种疏忽,让腕管综合征有了可乘之机。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手指的灵活度大大降低,甚至连最简单的打字都变得困难。你可能会惊讶,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腕管综合征给你的“警告”。如果你还不加以重视,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手指可能会感到麻木、疼痛,甚至会影响到你的睡眠质量。












    图片

    图片

    探秘病因与幕后黑手

    腕管综合征的诱因繁多且复杂,其中外部因素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持续或突如其来的外部力量压迫,可能导致腕横韧带或皮肤瘢痕的产生,进而成为诱发此病症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管腔内部可能因为内分泌疾病、腕部骨折等多种病理状况的出现,导致其容积显著减小,为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此外,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等异常增生组织在管腔内部的滋生,也可能导致空间受限,从而增加腕管综合征的患病风险。这些异常增生不仅会影响腕管内部的正常结构,还可能压迫或刺激周围的神经,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腕部的职业,如木工、厨工等,使得腕部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增加了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几率。这种高负荷状态可能导致腕管内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进而引发病症。

    因此,了解并识别腕管综合征的诱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病症至关重要。

    图片
    症状详析

    腕管综合征,这一常见的神经性疾病,常常侵扰30至60岁的中年人,尤其以女性为高发群体。一旦罹患,患者的手腕部、手掌桡侧、桡侧3或4个手指桡侧饱受蚁走疼痛、麻木和肿胀的折磨。而在深夜的寂静中,这些症状往往会变得尤为严重,让患者难以忍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在医生的精准检查下,手部的一些异常迹象逐渐显现。首先,皮肤感觉会变得异常,可能出现触觉减退或感觉过敏的现象。其次,大鱼际肌的萎缩现象也不容忽视,肌肉力量的减弱将直接影响到手部的正常功能。最后,拇指对掌功能的减弱也是一大症状,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执行一些手部操作时变得笨拙。

    这些症状和体征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更可能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对于腕管综合征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及时缓解患者的不适,保障其生活质量。

















































    图片




    图片
    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在医学诊断领域,针对腕管综合征这一常见疾病,医生在评估患者时,会重点关注手臂正中神经区域的感知状况,特别是夜间出现的麻木和不适感。除了患者的自述外,医生还会借助多种检查手段来辅助诊断,如Phalen试验(屈腕试验)、肌电图、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超声检查等。这些检查工具在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腕管综合征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手指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大鱼际肌萎缩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治疗。为确保诊断的精准性,医生会综合运用这些检查手段,力求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一)屈腕试验:

    1. 屈腕试验是一种直观、简便的诊断方法,用于初步评估腕管功能状态。

    2. 患者在屈腕后,医生通过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反应或体征,会让患者将手腕弯曲至极限,并观察60秒内是否出现手指麻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人在手腕弯曲时即会感到麻木,因此该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电生理检查(肌电图):

    1. 电生理检查是一种精准的诊断技术,能够详细测量神经传导速度。

    2. 它有助于确定神经是否受损、损伤程度以及卡压点,对于腕管综合征的确诊和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但需注意,该检查存假阴、假阳可能,非唯一依据。医生诊断时会综合考虑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确保诊断准确可靠。

    图片

    (三)其他诊断方法:

    1. 通过腕管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腕管容积的变化。

    2. 腕管综合征的超声检测则关注屈肌支持带和正中神经路径中的水肿及肥厚情况。

    3. 在确诊过程中,医生还需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颈髓空洞症等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这些诊断方法共同为腕管综合征的精确诊断和恰当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
    确诊与分辨

    多种疾病的症状可能与腕管综合征相似,例如手指的麻木和疼痛,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必须细致鉴别,以免发生误诊。

    1. 在鉴别诊断时,必须警惕末梢神经炎和神经根型颈椎病这两种疾病。末梢神经炎以手指麻木为主要特征,通常伴有对称性感觉障碍,需要特别留意。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则表现为从颈部、肩部放射至手部的疼痛,其疼痛性质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

    2.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腕管综合征的鉴别,医生需要特别谨慎。虽然两者在症状上有所相似,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更为复杂的是,这两种疾病有时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增加了鉴别的难度。因此,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3. 除此之外,医生还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如周围神经炎、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因此必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以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当然,以下是对之前内容的另一种延续:

    4.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长时间的重复性动作,如打字、操作鼠标或进行手工艺活动,都可能加重腕管综合征的症状。同样,不良的坐姿或颈部姿势也可能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诱因。

    5. 对于疑似病例,特别是那些症状不典型或复杂的病例,医生可能需要邀请其他专业领域的同事进行会诊。多学科会诊可以综合各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6.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不仅要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的位置,还要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对于一些患有基础疾病或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医生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患者的接受度。


    图片
    治疗方案大揭秘

    腕管综合征给您带来手腕不适的困扰?无需忧虑,我们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供您选择。

    1. 若您的症状较为轻微,我们建议尝试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恢复,让您早日摆脱不适。

    2. 当疼痛加剧或非手术治疗未能缓解时,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医生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如切除囊肿或切开韧带,以减轻压力并缓解疼痛。

    3. 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中频电治疗、功能性磁刺激、超声治疗以及热疗、超短波短波治疗等,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并促进神经修复。

    4. 康复训练是恢复手部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专业的康复训练方案中,针对腕部小关节的手法牵引和关节松动训练占据着重要位置。一旦腕部小关节出现紊乱,及时的手法整复将变得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手部功能,使其重新获得日常生活的便利。

    5. 除此之外,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也是值得一试的选择。针灸、拔罐以及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中药等,都能够缓解腕管综合征的症状,促进康复。配合中药外敷,更能缓解局部疼痛,加速康复进程。

    6.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图片
    预防与康复小贴士

    1、早期发现:学会早期发现腕管综合征的症状,如手腕疼痛、手指麻木等,及时采取措施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2、 预防为先、姿态改善:改善并维持正确的姿态对减少腕部压力至关重要,有助于降低患上相关病症的风险。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腕部负担,如使用人体工学设计的办公设备和座椅,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腕姿势。

    3、 适度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保持同一姿势,是预防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定期进行手腕伸展运动,增加手腕的灵活性和血液循环。

    4、 康复计划: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是关键,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恢复手部功能。

    6. 教育推广:加强腕管综合征的健康教育推广,提高公众对腕部健康问题的关注。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普及预防和治疗知识。

    7. 定期健康检查:为了您的手腕健康,定期的健康检查至关重要。这样的检查能够及时揭示并处理潜在的手腕问题,从而有效预防如腕管综合征等手腕相关疾病。确保手腕健康,是您日常活动和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图片

    综上所述,预防腕管综合征需要我们从教育推广、早期发现、工作环境优化、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健康检查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以全面保护手腕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惠楠、郭彩英(西安先华康复医院

    审核:张燕(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委会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中医医学部骨伤科)

    编辑:诸小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