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前身为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专委会于1987年在辽宁鞍山成立,是中国康复医学会较早成立的分支机构之一。2007年,为了响应世界卫生组织“骨与关节十年”的康复目标,为及时补充和扩大专业委员会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增加骨与关节领域内临床康复专家的参与,在中国康复医学会总会支持下,于2007年6月在北京进行换届并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此后,风湿病学专科做为新兴的独立学科经过10余年发展,专业队伍和学术影响力日渐扩大。2019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印发了“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大力扶持风湿免疫专科的发展。根据中国康复医学会的决议,为了更好地进行风湿病的学术交流,促进风湿病学专科发展,原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分成两个专业委员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12月正式成立,曾小峰教授任第一届主任委员。
新成立的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将在总会的领导下,通过专业委员会专家们的积极努力,积极推动风湿免疫康复领域在学术融通交流、专科人员培训、健康科普宣教、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进步。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将致力于搭建MDT的多学科融通合作平台,坚持吸纳先进的风湿免疫康复理念和技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风湿病的药物治疗、康复及心理治疗及患者随访管理的全方位、多层次干预策略,履行社会职责。
二、主任委员简介
曾小峰教授是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9、10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副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兼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及北京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免疫吸附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为《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杂志副主编。是人卫出版社五年制教材《内科学》第9版副主编、人卫出版社研究生教材《风湿免疫内科学》主编、人卫出版社住院医师规培教材《内科学·风湿免疫病分册》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综合征》主编、《临床路径释义-风湿免疫性疾病分册》主编、《哈里森风湿病学》和第五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治疗》主译。此外还是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LAR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EUSTAR,)中国中心负责人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CSTAR)负责人及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负责人。在国际上担任第18届APLAR大会主席、第10届欧洲狼疮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第10和11届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2008年至2014年曾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秘书长和副主任委员。是我国风湿免疫学科领军人物。
曾小峰教授创建了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全国有800余家医院参与,并组织了多项国内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发表了我国SLE临床特征及相关研究,目前CSTAR数据库是国际上最大的SLE专业数据库。同时还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SLE生物标本库。为转换医学建立了应用平台。2017年创建了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CRCA),2019年获批国内免疫疾病领域唯一的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CSTAR和CRDC及CRCA为我国建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模式,为制定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风湿性疾病诊治指南提供证据。
曾小峰教授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及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他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重点支撑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课题号2008BAI59B02)负责人,“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SLE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技(2012AA02A513)课题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队列及预后研究”(2017YFC0907600)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白藜芦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81373189)”和“CD146在系统性硬化症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81571597)”课题负责人。还负责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支撑项目“提高肺动脉高压治疗水平的研究”子项目“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 80余篇。课题“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学研究”获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获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12月获首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城好医生”之“优秀好医生”称号, 2016年3月获北京医学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5月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1月荣获医师报2016年度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贡献专家称号。2017年9月获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2019年1月荣获“2018年度改变实践的中国原创研究·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称号。
三、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张志毅,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赵东宝,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黄慈波,卫生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