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最美康复科技工作者 >> 2022年度最美康复科技工作者 |
穆晓红,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骨与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脊髓学会中国分会委员,全国脑瘫医学联盟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临床学系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四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不懈探索,笔耕不辍。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中国“脑瘫外科之父”徐林教授,从事小儿骨科脑瘫外科治疗与康复一线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各种脊柱脊髓畸形、骨关节重建、脑性瘫痪及肢体畸形的手术及康复治疗,致力推动中西医结合理念下脑瘫外科与康复医学发展。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和《实验骨伤科学》2部,参编《中医骨伤科学》、《骨与关节康复指南》等11部,出版《脑性瘫痪现代外科治疗与康复》一书(副主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3篇,SCI收录1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脑瘫外科治疗与康复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与推广》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脑瘫外科治疗与康复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与推广》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编十四五教材《实验骨伤科学》
热心公益,情系边疆。自2006年起,在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爱尔基金会“向日葵计划”、共铸“中国心”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团队走进边远藏区、走进新疆喀什等地区,对当地落后的医疗进行定向扶持。既组织义诊、免费手术,又组织业务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骨干队伍,当地百姓称穆教授是给落后边远地区残疾儿童带来福音的白衣天使。作为北京骨科专家团骨干,连续10年深入藏区参加“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累计义诊2000余人次,免费手术救治近百名患者,被中国康复医学会评为康复服务行活动先进个人。与陶斯亮会长领导的爱尔公益基金会合作,多次在新疆喀什为脑瘫患儿义诊及手术,带领团队创下一天完成30台手术的记录,受到患儿家属及当地政府广泛赞誉。
在新疆喀什为脑瘫患儿义诊手术
在云南迪庆自治州为脑瘫患儿义诊手术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服务行——宁夏银川
钟情教育,初心如磐。作为一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始终手捧爱心,怀着对教育的执着和钟情,模范履行导师职责。不仅在授业解惑、思路引领等环节上悉心引导、严格要求,在做人做事上也毫不含糊,坚持以身试教、高标准严要求。共培养硕、博研究生23名,大多成为一些大医院的业务骨干。学生们称赞她是学业上的严师、生活中的慈母;同事称赞她桃李芬芳。2021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勇于创新担责,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 2020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功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增《中医骨伤专业》的申报,并系统梳理了中医骨伤人才培养体系;在虚拟仿真手术训练系统构建及在中医骨伤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系列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与清华大学合作,创新性应用VR技术推广多元化虚拟现实中医手法整复训练系统,并引入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中,开创了骨伤教学的新模式。
放眼世界,加强合作。脑瘫患儿治疗是全球范围内的难题,困扰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为促进脑瘫外科及康复一体化的推广与发展,除建立全国脑瘫多学科联盟外,带领团队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通过访学、手术交流等活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长老会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分享前沿学科知识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团队国际影响力。2019年,带领团队举办首届国际脑瘫学术研讨会,对促进脑瘫外科规范化治疗、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次偶然机会,徐林教授、穆晓红教授让脑瘫患儿重新行走的故事传到一名俄罗斯患儿家长耳中,这重燃的希望毅然让家长带着孩子踏上了跨国求医之路。一家人到中国顺利见到两位教授后热泪盈眶,虽然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但相同的信任与爱心让在场人员都备受感动。手术结果让家长喜出望外,如今这名叫小罗巴诺夫的患儿已经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大地上稳健地行走。
俄罗斯脑瘫患儿慕名前来手术
赴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交流
哥伦比亚大学同道来院交流、观摩手术